A09版 乐为

端午节真的只能互道“端午安康”?

当代健康报 | 2024年06月06日

  

  端午将至。在这重要传统法定节假日来临之时,一种特别的说法,端午节只能互道“端午安康”,还被视为有文化的体现。这确系如此吗?端午节真的只能互道"端午安康"?

  众所周知,端午节纪念屈原是最广泛的一种说法,后来又有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等之说。当然,无论哪一种说法,端午节注定都带有沉重的意味。

  兼之端午节“五月初五”这天,自古被视为“恶月”“毒日”,有不吉利之日的说法。原因就是开启夏天的端午时节,天气湿热,多病毒,蝎子、蟾蜍、壁虎、蜈蚣、蛇等“五毒尽出”,让人们饱受毒虫的侵扰伤害。

  于是,端午节便添了诸多悲痛色彩,无论是吃粽子、饮雄黄酒,还是佩香囊、挂艾草菖蒲等等重要的端午习俗,均含有驱害祈福的悲壮寓意。

  由此,“端午安康”便成为人们过端午时去除厄运驱逐病害的一种祈愿。通过互道“端午安康”,端去忧愁,端来健康,端住幸福。

  不过,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祭日。

  端午节早在先秦时代就已有之,端午节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等之说其实是后人根据文化需要赋加的。

  据考,端午节最初起源于远古时先人们对龙的图腾崇拜。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的百越部落,就曾举行原始的龙舟竞渡形式的图腾祭祀活动。

  只不过,那时的“龙舟竞渡”,也就是很简单的木筏之类的水上交通工具罢了。但先人们对龙及龙舟文化的传承由此却始终贯穿在端午节千年发展的烟雨长廊里。

  故端午节“飞龙在天”的吉祥便在浓墨重彩的端午活动中呈现出来。除了从欢快的与时俱进的“赛龙舟”、吃粽子等等活动中便可感知外,就是广为流传的民谣,“过端午,包粽子,挂菖蒲,赛龙舟,敲锣鼓,家家户户庆端午……”从中也透着人们过端午节的快乐场景。

  所以,端午节并不只是沉重,更有喜庆快乐的美好意蕴。从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端午节入列人类非物代表作名录,亦可感知中国首个入列世界非遗的端午节,喜庆快乐的内涵更加明显。可见,与清明节不一样的端午节,随着千年岁月的演绎与推陈,自然在回归中也洋溢着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作为我国四大重要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有沉重,也有喜庆,也就可以祝福“端午安康”和“端午快乐”,而不仅是互道“端午安康”才显别样的“端午文化”那样浅显单一。 (李大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