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版 乐为

“笋,竹萌也,可以为菜肴”

当代健康报 | 2024年05月30日

  

  中国人爱吃笋,这个爱好到底始于何时?

  食笋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中国人“夺笋”、食用竹笋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诗经·大雅·韩奕》中就有“其蔌维何?维笋及蒲”的句子。诗中讲到显父为韩侯饯行,宴席上的蔬菜有竹笋和鲜嫩的蒲菜。

  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尔雅》已经明确指出:“笋,竹萌也,可以为菜肴。”书面肯定了竹笋的食用价值。

  《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说明当时在渭川拥有千亩竹林,就等于拥有了财富密码,可以堪比千户侯。竹林能产出的不仅是竹子,当然还有鲜美的竹笋。

  西汉文学家枚乘在《七发》中列出他认为最好吃的九道菜,其中之一就是“雏牛之腴,菜以笋、蒲”,即用肥嫩的小牛肉,配以竹笋和蒲菜。

  唐宋时期食笋之风普及

  唐宋时期,食笋之风已经在全国普及开来。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喜欢以苦笋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柳宗元经过此地时,就享受到当地居民“供苦笋”的待遇。

  宋代人有立春食用“春盘”的习俗。将春天生长的新鲜蔬菜切成细丝,摆盘食用。而笋是春盘里常见的蔬菜,被诗人方岳誉为“霜鞭”。宋诗中还常以笋为意象,赋予竹笋甘于贫寒、坚守纯洁心灵的高尚品格。

  除此之外,宋代高僧赞宁编纂了一部《笋谱》。这是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有关笋类的专著。其文字虽仅有一万字左右,但比较全面地介绍总结了笋的植物学知识,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明清竹笋外销风气颇浓

  明清时期,种笋、采笋和竹笋加工已经超出了自给自足的范畴,颇具专业化和商业化色彩。例如明代的浙江吴兴,城西楼贤岭一带,方圆十几里地专种竹笋,收获后大批量运往苏州、松江等地出售。福建将乐县经过煮熟、去汁、焙干等工序加工而成的“明笋”,每年外销达千万斤。

  这一时期,人们食用竹笋的方法也越发讲究起来。我们现在熟悉的竹笋老鸭汤、竹笋配红烧肉等,在清代富贵人家都是普遍的吃法。

  乾隆年间,盐商童岳荐所编食谱《调鼎集》,收录鲜笋品种包括芽笋、毛笋等七种,笋干有雷笋、闽笋等五种,以及以笋为原料的各色菜肴30多种。从家常的竹笋毛豆、炒笋丁,到做法复杂的酿毛笋(将鲜肉、火腿丁塞入毛笋中,随后煨透)、糟龙须笋(嫩笋与香糟薄荷一起进行腌制)等等,均有记录。

  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吃笋,尤其讲究笋的新鲜度。在当场采收后,就地用竹林中的落叶生火,将笋连壳在火丛中烧烤,火候一到,剥壳食用。(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