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版 产业

人才助力培育医药新质生产力

当代健康报 | 2024年04月25日

  硕士毕业至今16年,郑晓清一直在与时间赛跑。她要面对的是国外技术垄断,是患者因“天价药”而背上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16年来,这名奋战在药物研发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率领团队成功研发出120种非专利药并获批上市,昔日“天价药”如今成为老百姓买得起的救命药。

  在齐鲁制药,随着越来越多像郑晓清这样的青年力量加入,正加速培育和发展医药领域新质生产力,努力创造出更多创新成果。做有温度的科技创新

  2009年,刚入职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鲁制药”)口服制剂实验室的郑晓清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负责研发抗癌药物吉非替尼片。当时,

  该药原研药一片售价高

  达500元,患者一年需花费几十万元,临床急需。这一年,郑晓清仅25岁。

  一切从头摸索,这个风风火火的西北姑娘撸起袖子干了起来:不停实验、不断优化处方工艺,一试、

  中试……每一场都是硬仗。

  最难的节点是药品在人体内溶出过程的评价,几经周折,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整整半年,溶出量始终低于原研药。“眼泪可以流,手绝对不能停。”郑晓清一次次擦干眼泪继续向前。2016年12月,该药最终获批上市,一片售价仅50元,极大减轻了患者负担。

  从一名新兵到团队负责人,如今让郑晓清更骄傲的是她带出了一支120人的团队。这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其中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75%。2023年6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全球首创药物伊鲁阿克片上市,这背后凝聚着这一年轻团队10年的研发心血。

  郑晓清说:“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率,这是我理解的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结合自身岗位为新质生产力作出自己的贡献”。积极投身医药创新实践

  瞄准百姓用药需求,做有温度的科技创新,孙彦华走的是一条高端复杂制剂研发之路。2012年,从复旦大学药剂学专业博士毕业的孙彦华加入齐鲁制药药物研究院,开始从事多肽药物和微球剂型研发工作,后者是治疗慢性肿瘤、糖尿病等的长效药物。

  作为“复杂制剂中的复杂制剂”,微球产品研发周期非常长,而孙彦华选择的还是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这一难度非常大的研发途径。

  初生牛犊不怕虎,孙彦华一门心思只想着如何把活干好。在车间制备临床样品的时候,为了解决放大生产样品突释率高、微球聚集、收集困难等问题,孙彦华带领进行研发和生产的同事昼夜奋战、反复试验。2023年8月,孙彦华带头研发的奥曲肽微球产品国内获批上市,这是我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按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要求获批上市的微球产品。该产品面向肢端肥大症、胃肠胰内分泌瘤患者,不仅可以实现国产替代,而且性能不劣于原研药,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用药风险,价格仅是原研药的60%。

  孙彦华带领的新药研发团队有92人,平均年龄只有32岁。“我们青年医药研发人员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不仅是推动者和主力军,也是受益者和支持者。我们要扎根基层,积极投身医药创新实践。”孙彦华说,要将公司的多肽药物和微球制剂做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 (据中国青年网)